德國地處歐洲中部,沒有地緣優勢和資源稟賦,卻在100多年里數度崛起為世界強國,特別是二戰結束后的60多年里,德國人憑著自身嚴謹的態度,創造出了無數在全球領先的制造品牌。“德國制造”的核心理念是制造高使用價值和高技術含量的“雙高產品”。在德國,房地產等行業遠不是暴利行業,制造業才是大多數德國人向往的行業,眾多的企業安心從事先進技術的研發和產品制造。
盡管世界經濟恢復形勢仍然裹足不前,德國的出口已經高歌猛進。德國制造業出口貢獻了國家經濟增長的2/3,拉動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發達國家都要快,德國也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出口國,德國出口再次證明了它的生命力。
德國制造曾經屢次受到質疑,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讓人相信未來屬于高科技和服務行業,像德國這樣的老式制造業再也過不上舒服日子;人們也曾經認定,來自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出口將憑低廉的生產成本將高價的德國制造業擠出舞臺。然而,事實證明,德國制造業總是能破除這些“宿命論”,尤其是德國的機械制造業。
眾所周知的是,制造業按道理講應該是發達國家的軟肋。由于人力成本高昂,發達國家的制造業一般都外包了,為何德國的制造業卻能夠保持繁榮一花獨放呢?
“德國制造”的前世今生
德國產品從無人問津到競相追逐也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
德國在工業化完成之前一直屬于落后的農業國家,手工作坊所生產的產品向來被認為是次等劣質貨。
“德國制造”曾經是一個恥辱的標志。德國館政府總代表迪特馬爾·施米茨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德國制造”因戰爭而成為一個負面標簽。1887年,英國作為德國產品的主要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市場,英國議會修改了《商標法》,規定所有由德國提供給英國的物品都必須標明“德國制造”,以此將“德國制造”的劣質產品與英國的優質產品區分開來。這就是“德國制造”歷史命名的由來。不過,這個原本帶有侮辱色彩的字樣,若干年后則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機械制造、化工、環保技術等行業在世界享有盛譽。
而在英國人已經幾乎放棄制造業的今天,“德國制造”雄踞歐洲制造業之首,并且成為德國所有企業的一個共有品牌。無論是像奔馳、寶馬、西門子這樣的知名國際化大企業,還是像多爾曼、沃斯這樣專攻某一領域設備的德國中型企業,都自然繼承了德國制造的優良名聲:對理性的崇尚、對計劃性的遵守與精確度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