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有關青島羅德污泥轉子泵的合作伙伴大慶油田的艱辛發展史,這篇文章我們轉到西北地區,看一下長慶油田的發展歷史。
長慶油田所處的鄂爾多斯盆地是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面積37萬平方公里,橫跨陜、甘、寧、內蒙古、晉五省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其中,石油資源量為128.5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為15萬億立方米,被稱為“滿盆氣,半盆油”。
長慶油田勘探史是伴隨著鄂爾多斯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逐漸發展起來的。
鄂爾多斯的勘探已經走過了100多個年頭了(1905-2015)。在此期間,油氣勘探區域由陜北一隅擴展到全盆地;勘探深度由淺擴展到深層;勘探層位由中生界到多工種聯合作業。
20世紀上半葉、乃至中葉,在地處祖國大西北甘肅省的最東端,隴東,即現今的慶陽市,發現了里程碑式的大油田。 在其未發現之前,整個陜甘寧盆地和盆地南部的隴東,在國內外一些界內人士的眼里,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但隴東地下的油海在沉默中企盼著。
1944年,對我國石油工業有重要貢獻的石油地質學家孫健初一語驚世。他在《發展中國油礦計劃綱要》一文中赫然指出:“陜甘盆地內,有石炭二迭紀淺海相地層,二迭三迭紀、侏羅紀陸相地層,及白堊紀湖相地層,合個計之,為層甚厚,照現在一般人意見,淺海相地層可以生油,而湖相亦可生油。今該盆地內,已有此種之地層,所以極有產油之望”。孫先生的這個科學論述讓處于迷霧中的尋寶人重新看到了希望,創建西部大油田的信心陡增。
1946年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成立,玉門油礦改稱甘青分公司,曾派田在藝、張傳淦等人在隴東進行石油及油頁巖調查,取得了一些可貴的資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多次征求地質學家意見和查看資料的基礎上,做出了陜甘寧盆地大規模開展石油勘探的重大決策。
1955年全國第六次石油會議重新部署了勘探隊伍,成立了西安石油地質調查處,于1957年開展了甘肅東部地區(即隴東)的面積詳查和局部構造細測。發現了胡家灣、曹渠子、元城鎮、張家洼、杜家陽區、洪德城、唐臺子和胡宗臺8個構造;并在環縣以南的曹渠子鉆了第一口基準井,獲得了三疊系油砂,又在環縣洞溝沙井子淺探井中找到了白堊系油砂。